形态描述
雌:体长2.9—5.1mm;前翅长3.3—5.9mm。
头:触角约37—44节,第3节长是第4节长的1.2倍,第3、4节长分别为其宽的4.8和4.2倍,倒数2节长分别为其宽的1.8和2.2倍。下颚须长约为头高的1.5倍。背观复眼长是上颊的2.5倍;上颊向后圆形收窄。POL:DO:OOL=6:5:6。额平坦。脸光滑,近触角窝处有些刻条。唇基凸,具细刻点,腹缘中央直,具一条刻点。颚眼距长为上颚基宽的0.4倍。
胸:长为高的1.5倍。前胸背板侧方前方具平行刻条,后方具平行皱纹,其余光滑。盾纵沟明显,窄,具平行短刻条。中胸盾片光滑,仅中部具细刻点。后胸背板有1中纵脊。并胸腹节光滑,但中部具刻皱。
翅:前翅r:SR1+3-SR:2-SR=9:53:13;1-SR+M脉几乎直;cu-a脉长,内斜,长于1-CU1脉;1-CU1:2-CU1=2:38。后翅SC+R1脉稍曲;1-M:cu-a=0.8:1。
足:后足腿节、胫节及基跗节长分别为其宽的6.2、12.0及10.8倍;后足胫节距约等长,为基跗节长的0.3倍。
腹:第1背板长是端宽的1.7倍,具纵刻条,背脊在气门前方存在。第2背板光滑,亚基部具模糊细刻纹。产卵管鞘长为前翅的0.60—0.74或0.82—1.20倍。
体色:暗红褐色;须、梗节背方、环节、头顶单复眼区域、翅基片、副痣、翅痣、 C+SC+R脉、腹部腹方中央和足黄色;上颚、中胸侧板、中胸腹板和后胸侧板红色;单眼区黑色,有时后足胫节端部暗色
头:触角约37—44节,第3节长是第4节长的1.2倍,第3、4节长分别为其宽的4.8和4.2倍,倒数2节长分别为其宽的1.8和2.2倍。下颚须长约为头高的1.5倍。背观复眼长是上颊的2.5倍;上颊向后圆形收窄。POL:DO:OOL=6:5:6。额平坦。脸光滑,近触角窝处有些刻条。唇基凸,具细刻点,腹缘中央直,具一条刻点。颚眼距长为上颚基宽的0.4倍。
胸:长为高的1.5倍。前胸背板侧方前方具平行刻条,后方具平行皱纹,其余光滑。盾纵沟明显,窄,具平行短刻条。中胸盾片光滑,仅中部具细刻点。后胸背板有1中纵脊。并胸腹节光滑,但中部具刻皱。
翅:前翅r:SR1+3-SR:2-SR=9:53:13;1-SR+M脉几乎直;cu-a脉长,内斜,长于1-CU1脉;1-CU1:2-CU1=2:38。后翅SC+R1脉稍曲;1-M:cu-a=0.8:1。
足:后足腿节、胫节及基跗节长分别为其宽的6.2、12.0及10.8倍;后足胫节距约等长,为基跗节长的0.3倍。
腹:第1背板长是端宽的1.7倍,具纵刻条,背脊在气门前方存在。第2背板光滑,亚基部具模糊细刻纹。产卵管鞘长为前翅的0.60—0.74或0.82—1.20倍。
体色:暗红褐色;须、梗节背方、环节、头顶单复眼区域、翅基片、副痣、翅痣、 C+SC+R脉、腹部腹方中央和足黄色;上颚、中胸侧板、中胸腹板和后胸侧板红色;单眼区黑色,有时后足胫节端部暗色
生物学
生物学:据记载,寄生于黑头长翅卷蛾Acleris variana(Fernald),玫瑰色卷蛾 Archips rosaceana Harris和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 Busck。茧褐色。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其它信息
附注:采自武夷山的标本与van Achterberg(1979)的重描有下列不同:后足胫节端部暗色,中胸背板红黄色。